人力資源,如何才能真正賦能業務?
我們常說,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管理,要以人為本。
但是,在今天,對于“人”的管理,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么總是招不到優秀的人才?為什么很優秀的人才,突然就要走?為什么在你這兒普普通通的員工,到了競爭對手那邊,卻大放光彩?這都是因為對“人”的理解不夠,管理不夠。這問題要怎么解決呢?或許需要把人力和業務,放在一起管理。
最近,北森云計算開了新產品的發布會。北森是一家做人力資源SaaS和人才管理平臺的公司。2019年我參加過北森的活動,和CEO紀偉國相識。在發布會上,紀總有一個趨勢判斷,他說:“人力資源管理,目標是保證業務成功,所以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的數字化工具,不能只為人力而做,還要為業務而設計,走向業務人力一體化。”他們在這次產品迭代上的努力,就是把業務和人力一體化。我看完覺得挺有趣的,于是找到紀總問他,為什么這樣說?到底什么叫業務和人力一體化呢?具體又有哪些價值呢?紀總說,業務和人力一體化的目的,是讓人力更好地賦能業務,實現組織的目標。我們一起來看三個場景。
識別和選擇人才
說到理解“人”,第一個場景,就是識別和選擇人才。人才,是業務成功的關鍵,但是,到底該如何去識別和選擇人才呢?過去,在招人和用人之間,是存在信息不對稱、存在矛盾的。招聘是HR的事情,而用人的,卻是業務經理。HR懂如何招聘,卻不一定完全理解業務部門到底想要什么樣的人;而業務經理心中雖然有想要的人才標準,但畢竟不是專業做招聘的,操作起來,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去評估一個人才。于是,人力資源部和業務部門常常“打架”,對于“招聘什么樣的人才”很難達成共識。有一些企業的解決辦法是,給HRD(人力資源總監)一票否決權。就是來預防業務經理招錯人。但這還是治標不治本。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HR和業務協作,緊密地協作。
具體怎么做呢?首先,在招人之前,雙方就先達成一致。今天市場上有很多“標準”的崗位人才測評服務,但是,像我們熟悉的阿里、字節等公司,他們要找的其實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秀人才,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這個“同道中人”,既要符合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又要真正適合公司的業務。于是,就需要HR和業務一起,去自定義測評,設定測評模型和測評報告。比如,阿里就把聰明、皮實、樂觀、自省,這8個字,加入了人才測評中。用自定義的辦法,生成的測評報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業務經理拿到報告時,他能讀懂,因為他自己參與了。這樣,招錯人的概率也降低了。然后,這個測評模型還能根據業務的深入,繼續迭代。比如,假設你自定義了一個產品經理的崗位能力素質模型,包括五個維度:
第一,敏銳學習,是否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學有所思;
第二,場景理解力,是否重視事實、洞察深入、眼光長遠;
第三,非權力影響,是否有業務思維,能理解場景,觀察全局;
第四,產品創作力,是否有創意、有主張、懂取舍;
第五,結果驅動,是否重視結果,堅持不懈。
在招聘面試時,你用這個模型去測評、去給新人打分,如果分數通過,這位新人就入職了。入職半年、一年之后,你有了他的業績考評結果。你發現影響“產品經理”的業績,最核心的能力原來是模型里的第一個維度(敏銳學習),和第三個維度(非權力影響)。這時,就可以根據業績,再來校準一開始的測評模型了。經過人力資源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協作,大家對人才的評價更加客觀了,就某個業務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達成共識。這是人力和業務融合,對“識人”的價值。
善用人才,賦能業務
剛才我們講了招人識人,第二個場景是“用人”。紀總給我講了個故事。前段時間,紀總和他公司的一個區域總經理,在復盤他上個季度的業務。復盤中,紀總發現他有一塊業務做得特別好,兩人討論之后,找到了原因:關鍵是有一個高P專家(職級高的專家)坐鎮,搞定了很多事情。結果,區域總經理說:“上個季度是這樣。但現在,我這個高P專家,最近被隔離在上海了。”紀總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大。如果一位高P專家,直接決定了業務的好壞,那遇到被隔離之類的緊急特殊情況,要怎么辦?怎么繼續保障業務呢?未來再遇到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從其他戰區,調一個高P專家去支持業務呢?這就需要人力資源部來一起協作了。
于是紀總打開了自家的北森數字人才界面,用標簽和等級,找到了總部和各個戰區里,到底有哪幾個是在這個領域內的高P專家。而在這些人中,誰又可以迅速調過去。當獲得了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把信息給到區域總經理,讓他來做決策。要不要調人,以及,調哪位專家。傳統的人力資源也能配合業務去調配人員,但雙方來來回回發郵件確認,可能好幾天就過去了。而現在有了數字化的工具做支撐,可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快速做出調整和決策。
在用人上,數字化的人力資源,對業務還有什么價值呢?積累下來的人力數據,可以幫助分析業務。比如,通過計算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找出業務上的問題。如何計算人力資本投資回報呢?這里需要用到人事費用,和業務的營收兩大項數據。其中,人事費用里面又包括了四類數據:一是員工配比,包括員工人數、新員工占比、職級分布;二是人力成本的薪資水平、標準和構成,包括新員工平均工資、在職員工平均工資、新員工定薪標準、薪酬分位值、發薪項拆分、績效與業績目標設置、津貼和福利;三是招聘費用,渠道費、材料費;四是培訓費用。
管理人才的體驗
除了識人用人,對人才的管理,還需要注重他們的體驗。而人力和業務經理配合好,才能給人才更好的體驗。第三個場景,就是管理人才的體驗。
我們看一個員工,他從投簡歷、面試、測評、入職、人事、薪酬、假勤到學習發展、晉升、離職等,在一家公司里,他要經歷這么多人事的環節。只要有一個環節的體驗感不好,他可能就走了。就拿“入職”來說,一個新員工剛拿到offer,其實是很懵的,還要適應新環境、新工作,這時他容易有不安全感。入職第一天,有沒有人帶他認識一下周圍的同事,告訴他茶水間在哪兒,大家午餐一般怎么解決,等等。這些問題很小,但是他都有可能會困惑,不知道該問誰,也不好意思問。如果沒有人管,他可能就被晾在那兒了。而業務經理的能力有好有壞,有的人有經驗、有的人沒有經驗,有的人忙、有的人不忙。這期間,如果帶不好,新員工的體驗就會很差。業務經理平常的管理工作也很不容易,挑戰很大。
通用電氣集團前董事長,杰克·韋爾奇說:“一個稱職的業務領導,必須首先是一個優秀的人力資源經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業務經理,不僅要管理團隊,還要了解員工的情況,掌握員工的全景檔案;而且,在人員管理過程中,要跑20多個人力資源管理的流程,包括招聘、offer、入職融入、試用期考核、轉正、晉升、人才盤點、發展,等等。所以,在復雜又挑戰的管理中,必須有人力部門的幫助。比如,HR可以先在系統里,準備好不同的崗位需要的學習課程,讓新員工一來就有事可做,不至于被晾在一邊。業務經理,也可以一起在系統里設置工作任務,安排一對一面談,建立新員工試用期的目標,考核等。把任務都設置好,這樣一套打通的、固定的流程引導,才能給一個新員工的入職創造非常好的體驗。
要留下好的人才,把人才用好,必須注重體驗。這也是人力和業務協同的價值。
結語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要以人為本,人是一切的起點。未來,最重要的是人才管理。這些話,說起來容易,真要做到卻很難。
首先,必須對“人”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去識別和選擇人才;然后,善用人才,管理好人才的體驗,從而留住人才。畢竟,業務都是由人做出來的。人才有了,業務才可能成功。
那,什么是業務和人力一體化的價值呢?就是在管理過程中,有人力資源部門,記錄和收集各種有效的、多維度的數據,去分析問題;然后讓人力和業務部門深度融合,讓人力更好地賦能業務。打通的系統和貫穿的數據,加上更流暢的流程,能幫助公司及時調整業務和經營決策,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
華翊專業從事股權激勵落地咨詢和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有十余年的專業能力積淀與項目服務經驗,已為全國20多個行業超過400余家公司提供了落地咨詢服務,眾多項目實施后為客戶帶來的顯著效果,為華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老客戶介紹新客戶和口碑傳播是華翊持續獲得新客戶的重要途徑。
股權激勵咨詢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頂層設計與股權架構設計、股權激勵方案設計、合伙人股權方案設計等的項目全過程落地服務;華翊提出的“按要素設股,股隨崗變,動態管理”的股權設計和管控模式,被客戶廣泛認同。
人力資源咨詢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組織體系、薪酬績效、KPI/OKR考核、職業晉升體系設計、人才體系建設等咨詢服務。
華翊 專業團隊成員具有多行業企業中高層任職經歷和知名咨詢機構工作背景,由資深的股權顧問、管理咨詢顧問等構成,具有豐富的項目咨詢經驗。
在華翊,每一個咨詢項目都是一次新的價值旅程,致力于發掘客戶的本質問題,完美地體現和滿足客戶現時和未來發展的需求,為客戶創造卓越價值。
(作者:劉潤)